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举办

2025-03-17 15:24: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阅读量:

  中新网北京3月17日电 (记者 孙自法)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主题,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3月16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政产学研一线的千余名代表参会。

  本届大会以政策解读、主旨演讲、交流互动、案例分享、成果发布、需求对接等多种形式,展现2024年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做出贡献的100个产学研科技创新团队、100位创新人物和300项科技创新成果;发布100个产学研深度融合好案例、10个产学研合作好团标和200多项产学研合作的优秀成果;支持建立一批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平台。

 第十六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路甬祥为大会书面致辞,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陈至立宣布大会开幕,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致辞。

  万钢对产学研界提出三点期望:一是持续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让科学家和企业家双向奔赴,引导产学研各界协同攻关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的技术。二是持续优化协同创新网络,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龙头作用,以市场需求精准指引技术攻关的方向;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全球产业价值链重构和经济形态的转型。三是持续深化全面创新改革,构建“企业-高校院所-创新创业者”三元人才池,打破地域和机构壁垒,特别是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

 第十六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在北京举行,颁发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特聘专家证书、2024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科技创新奖。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工信部副部长、国家航天局局长、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单忠德致辞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要更加注重“五融五共”:理念融合,使命共担;队伍融合,人才共育;创新融合,平台共建;场景融合,产业共链;文化融合,生态共筑。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卢鹏起致辞指出,将进一步建立完善转化运用长效机制,汇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服务机构等多主体协同发力、同向发力,共同打造专利转化运用生态圈。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作主旨报告,从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的视角,对当前中国产学研合作提出鲜明观点和多项具体建议。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和比亚迪集团执行副总裁、总工程师廉玉波,分别以《高等教育助力产教融合的实践和思考》《产学研合作:赋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题发表演讲。

 大会前夕,举办“产学研界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座谈会”。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第十六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前夕还举办“产学研界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座谈会”,9位两院院士围绕轨道交通、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智慧基础设施、信息安全、海洋探测等多领域,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享。

  据了解,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此前成功举办十五届,已促成千余项产学研成果对接,见证百余项重大科技成果落地。(完)

责任编辑:贺国华

免责声明:中企新传媒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知,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阅读

  中新网北京3月17日电 (记者 孙自法)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主题,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3月16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政产学研一线的千余名代表参

2025-03-17

  中新网宁波3月17日电(奚金燕 韦立 姚珏)中新网17日从浙江省商务厅获悉,经批准,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简称中东欧博览会)定于2025年5月22日至25日在浙江宁波举办。

2025-03-17

  中新社北京3月17日电 (记者 王恩博)中国国家统计局17日公布,1至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比上年全年加快0.1个百分点。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驱动产业变革增强,日益成为

2025-03-17

  据国家铁路局微信公众号消息,2025年1—2月份,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创历史同期新高,货物运输畅通有序,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3-14

  金融监管总局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提出: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增效

2025-03-14

  2025年3月10-12日,第66届中国(广州)国际美博会(CIBE)在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在这场备受瞩目的行业盛会中,立白日化智云凭借其大日化洗护领域的强劲实力与卓越的产品品质,吸引了众多专

2025-03-14

热门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图集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电话:0875-2128698 传真:0875-2128698 投稿邮箱:516770808@qq.com 值班编辑QQ:516770808 广告投放:18287516758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营业许可证:530502100020697 ICP经营许可证:滇ICP备13003931号-6 云南网警ICP备案:53050203402011号 中企新传媒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5-2128698 18287516758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滇公网安备53050202000810

技术支持:九龙网

免责声明:本网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