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4-08-25 10:57:38 来源:光明网 阅读量:

  作者:王 辉(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袁 礼(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这些重要论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路径,阐明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理论内涵。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能推动和引领产业创新,产业创新则能够实现科技创新的价值,二者深度融合、互促共生,对建设和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量。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如何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科技创新是助推产业创新的驱动力。当一项革命性的科技创新应用于具体产业和产业链时,不仅能够改造提升已有传统产业,更能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为产业更迭提供动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和绿色低碳技术等新兴技术的集中涌现和广泛应用,不仅能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还能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重要载体。

  产业创新是实现科技创新价值的落脚点。创新的本质在于创造新的价值、形成新的生产力。科技创新成果只有实现从科学到产业的顺畅转化,有效支撑产业发展,才能实现商业价值。可见,科技创新价值的实现依赖于生产力对产业更迭的引领作用。一方面,在传统产业中应用科技创新成果,能够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化转型。另一方面,以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突破,创造新兴产业、引领未来产业,使科技创新真正做到支持和赋能新产业发展,是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共同推动生产力实现质态跃迁。观察经济发展史,生产力的内涵会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生而产生改变,实现生产力质态的跃迁。历次科技革命和随后的产业革命,都是以科技创新为开端,出现新的生产工具,以新产业作为新生产力的载体,使经济发展方式发生巨大变革。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第一次产业革命,英国的蒸汽机发明和应用,标志着工业生产从手工制造向机械化生产的重大转变。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催生了纺织业、煤炭工业等新兴产业。第一次科技革命推动的产业革命,形成了以机械化为主要内涵的生产力,极大地改变了当时的经济格局,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和社会结构的重构。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电力和化学工业为代表。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工厂和家庭生活都得以电气化,大大改善了生产方式和生活质量。同时,化学工业的兴起带动了新材料和新产品的发展,为当时产业的多元化和国家实力的增强作出重要贡献。进入20世纪后半期,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标志着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到来。计算机成为新型生产工具,互联网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目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加速演进,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催生了电子商务、在线服务等全新的商业模式,还推动了智能制造、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以数字经济为基础的算力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正在推动生产力“质”的飞跃。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先进技术为基础,以绿色低碳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等为载体。只有畅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良性循环,才能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反哺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主动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通过科技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应用,为产业创新提供原动力,不断推动产业技术革新和生产方式变革,实现未来产业—新兴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更迭换代和持续升级。另一方面,作为科技创新的转化载体和应用场景,产业创新通过探索新的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以产业链价值链升级创造市场价值,为科技创新提供应用场景和资金支持。

  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技革命快速迭代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应当以科技创新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要素,以产业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

  保障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和配套,提升龙头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和产业带动能力,促进各企业之间的协作共生和互惠共赢,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资源、要素深度整合,将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于生产流程和资源管理中,有效保障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环环相扣、供应链前后端供给需求动态平衡。聚焦产业链供应链重点环节,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薄弱环节,引导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全产业链发展,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多路径挖掘前沿技术,加快驱动全链条稳定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重点构建和完善产业链安全与韧性管理体系。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推进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缩短产业生命周期,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生命科学等为基础,抢抓新兴技术创新窗口,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高质量基础研究和通用技术供给,以智能技术识别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吸引人才、资本、技术和政策等各类要素的聚集,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和融合化的未来产业生态,激励未来技术更新迭代,超前规划和部署未来产业。

  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迈进,锻造传统制造业的优势领域,以强链延链补链,建设和提升先进制造能力,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迭代。加快传统产业向智能化迈进,通过数智化和网络化改造,提高产品、管理和服务的精准性和协同性。加快传统产业向绿色化迈进,促进产业链由“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转型和升级,推进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流通、绿色消费等方面的升级,实现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

  夯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设以企业为主导,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体的新型创新体系,打造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快速通道,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落到实处。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协作创新机制,引导企业基于发展需求,积极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进行对接,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和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等方式,共同凝练科学研究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全面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深度融通创新。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激发大中小微企业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的业务协作和资源共享,吸引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进而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动能。

  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重视前沿导向的基础研究探索和市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确保科技成果能够有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通过高标准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化,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解决技术供求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和质量。打通科技体系与产业体系的人才交流通道,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流动的机制,建立创新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互融共生提供强有力人力资本支持。培育科学企业家,破除科研成果商业化的机制壁垒,释放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活力,增强科研与市场的互动与融合,推动形成科研与市场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

  《光明日报》(2024年07月23日 11版)

责任编辑:阿虎

免责声明:中企新传媒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知,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阅读

  当下,全国各地正在加码支持以旧换新,包括扩范围、增补贴等多种形式。日前,中国证券报记者在上海等地调研发现,除政府补贴外,商家、平台也在积极开展相关补贴活动,通过让利消费者促进消费品以旧换新

2024-09-06

  记者9月5日从国务院国资委了解到,今年前7个月,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持续加大,完成投资超过1万亿元,同比增长达到24%,占到央企总投资的38%,展现了中央企业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强劲动力。

2024-09-06

  中秋临近,月桂飘香,月饼市场的热度已经开始攀升。拼多多数据显示,近期,稻香村、广州酒家、杏花楼、卢师傅等品牌月饼搜索增速较快,其中,广式月饼牢牢占据平台月饼销量的半壁江

2024-09-06

  近日,第七届莫斯利安保加利亚国际酸奶文化节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圆满落下帷幕。今年的文化节恰逢中秋佳节,光明莫斯利安携手上海博物馆,以馆藏《灵仙祝寿图》为灵感,推出了一系列联名限定产品和周边

2024-09-05

  在城市发展的壮丽画卷中,基础设施建设犹如坚实的基石,支撑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供水主管网工程,更是关乎民生福祉、城市运转的关键命脉。日丰新材以卓越的品质和先进的技术,全力助力中山城区

2024-09-05

  9月3日,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发布《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到,“到2024年底前,重点支持汽车报废更

2024-09-05

热门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图集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电话:0875-2128698 传真:0875-2128698 投稿邮箱:516770808@qq.com 值班编辑QQ:516770808 广告投放:18287516758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营业许可证:530502100020697 ICP经营许可证:滇ICP备13003931号-6 云南网警ICP备案:53050203402011号 中企新传媒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5-2128698 18287516758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滇公网安备53050202000810

技术支持:九龙网

免责声明:本网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