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20多岁的团队讲述突触“快递员”故事
1月31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生物物理所)里,过年的气息愈来愈浓。
一封来自《自然》编辑部的邮件给研究员赵岩的课题组泼了一盆冷水:“我们不再考虑把本文发表在《自然》上。”赵岩把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胡拓和于卓亚叫进办公室,让他们一起看这封邮件。整理了一下心情之后,第二天一大早,胡拓就去补实验了。
近日,这篇历经坎坷的论文终于在《自然》上线了。短短半年间,成员平均年龄仅有20多岁的赵岩课题组,已经在《自然》发表论文两篇、在《细胞》发表论文一篇,此外,在《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研究》等期刊上也有论文上线。赵岩告诉《中国科学报》:“这些工作是好几年的积累,只是发表时间凑到一起了。”
比发论文更重要的事
赵岩团队的研究工作一直围绕神经信号传递的分子机制展开。突触作为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基本结构单元,是他们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团队在多年研究中发现,突触的工作机制比想象中的还要精妙。
作为能够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可以分为多个大类:胆碱类、单胺类、氨基酸类、神经肽类等。当这些神经递质被释放到突触间隙后,一些名为转运蛋白的“小小快递员”就开始干活了。它们会特异性识别自己负责运输的神经递质,把后者再转运回突触前神经元内。
今年以来,赵岩团队发表的论文大多是关于神经递质转运蛋白的。他们揭示了甘氨酸转运蛋白GlyT1和抗精神分裂候选药物的作用机理、胆碱(与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转运蛋白CHT1的转运调控机制、参与单胺类神经递质在囊泡内储存过程的转运蛋白VMAT2底物识别和质子耦合机制……
胡拓近期发表的这篇《自然》论文,探究的是去甲肾上腺素的转运蛋白NET。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降低,与多种神经性疾病相关。如果抑制NET,就能提高突触间隙的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从而起到治疗抑郁症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作用。
不难看出,作为一个以结构生物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课题组,赵岩团队对那些与医药健康密切相关的课题情有独钟。
“在我们看来,比发论文更重要的是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赵岩对《中国科学报》说。他认为,结构生物学家应该突破结构本身,真正解决人们关心的问题。而课题组的工作不会止步于发顶刊,他们的梦想是向新药研发推进,造福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
“抽空”结个婚
在近期发表的《自然》论文,以及今年3月发表的《细胞》论文中,胡拓均为共同第一作者。今年1月前后,是这两篇论文审稿最吃紧的时候,而那时的胡拓正在为婚礼做准备。
一天,胡拓走进赵岩的办公室,有点无奈地说:“老师,我感觉这段时间就像在走平衡木,好像要平衡不了了。”作为“过来人”,赵岩第一时间与胡拓讨论了实验方案,还安排了组内其他人帮助分担工作。
《细胞》论文的审稿还比较顺利,《自然》论文的审稿则非常曲折。
《自然》编辑部反馈的第一轮审稿意见非常正面,有一位审稿人甚至表示,这样的成果就应该发表在《自然》,只要再补充一些实验就好。但谁也没想到,补充后再次投出的稿件竟然遭遇了“半路拒稿”。
作为一名年轻的PI(课题组长),赵岩从未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他找到生物物理所副所长朱冰、柳振峰等,向他们请教如何应对。在大家各种细致的建议下,他们得体地回复了拒稿邮件,并且赢得了最后一次“复活赛”的机会。
春节、婚礼、拒稿、补实验……生活和工作中的大起大落,一时间都落在胡拓肩膀上。在这种情况下,胡拓反倒释然了:“我突然就觉得,该结婚的时候就去结婚,该去做实验的时候就去做实验。我对这个工作还是有信心的,不管最后在哪里发表都很好。”
迅速调整好心态后,胡拓在短时间内尝试了多种方法,最终很好地解答了审稿人的问题。4月9日,赵岩团队再度向《自然》编辑部投稿。这一次,稿件被顺利接收。
出国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这是一个传承着生物物理所基因的课题组。
2010年,赵岩成为生物物理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2019年,在即将结束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博士后工作时,赵岩没有经历何去何从的困惑。
“我没考虑在国外就业,出国就是为了更好地回来。”赵岩说,生物物理所纯粹的科研氛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因此成为回国就业的首选。
2020年,32岁的赵岩回国后成为一名独立PI。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如何争取到足够经费、如何有效带领团队,以及如何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在这个初创的课题组里,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赵岩营造了一个平等、包容的实验室环境,他鼓励学生勇于提出想法,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在赵岩的指导下,多位年轻学生开始崭露头角。
“我很高兴能跟随赵岩老师这样一位年轻、有冲劲的科学家学习,这是一个和谐、友爱的团队。”“00后”硕士生、《细胞》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黎仁杰说。
如今,赵岩团队仍在“招兵买马”。谈及招募新成员的标准,赵岩总结为“热爱”。当他们结伴走在研究所园区时,无疑是一道充满青春活力的风景线。团队沉醉在对科研的热爱中,期待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李晨阳 孟凌霄)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4.02.026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638-z
《中国科学报》 (2024-08-08 第1版 要闻)
责任编辑:阿虎
免责声明:中企新传媒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知,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阅读
2024-09-05
2024-08-25
2024-08-25
2024-08-25
2024-08-25
2024-08-25
热门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图集